嘈王非哲學家,謹書管見,對開口「倫理」、閉口「倫理」的高階低 級公務員,進行批判,非敢訓人,而是教訓某人,言明在先!

儒學對「倫理」的經典詮釋之:「使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夫義、婦德、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十義」“。《禮記,禮運》。

儒家的「道學」,詮釋「倫理」是人與人「雙相互動」的態度。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不只「五倫」,互動原則更多元,但相互尊重、相互信愛、相互平等的原則,沒有變。從 孟子禮記,禮運的「五倫」、「十義」都有互動、互守得原則,看的出有尊卑貴賤的封建階級想嗎?

儒家成為中國歷代的政治「顯學」,可惜歷代士大夫都選擇性的拿儒家思相,作為保護他們「既得利益」的工具,他們把儒學「倫理」思想,作單向的反流詮釋,極端洗腦平民,中國歷代平民,絕大多是文盲,對士大夫言聽計從他們沒有反芻思想的能力,所以不會反動,於是封建思想的士大夫, 造就「奴才成性」的百姓,成為阻礙民主化、科學化的原因,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的「批孔揚秦」就是在這樣背景產生,「儒家」沒有錯,但「儒家」背了「儒匠」欺騙百姓的黑鍋。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老子認為:「一切價值意識的實踐,容易產生實踐者藉由價值實踐而落入自私執著之境界,這是急需化除的不當心理」,有鑑於此,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主張(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有理就是反封矯枉就必須過正?),其思想不是要「背棄道德價值」,而是勿將聖智仁義轉為利益自己傷害他人的工具,「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是惕厲給真正有仁義聖智的境界的君子,勿把智仁義掛嘴邊,而是將其內化在心性之中,行無痕跡,這也就是宋明儒學家周敦頤及程灝提出「無事」的觀念,因此我們可以說,道家老子「無為而治」的價值, 與儒家「隨心所欲而不欲矩」的自由最高境界,不謀而和。道家的「無為而治」,不是反「價值」,而是修正「假儒學」所形成的封建。所以吐嘈王認為:「老子、莊子的『無為而治』思想,與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欲矩」思想,早於西方『自由』思想幾千年,是『自由』實踐的最高境界」。

讓吐嘈王把話話題一轉:以下是吐嘈王的一級主管,參吐嘈王的本子:(以下文件是不小心在影印間檢到) :

以上是先生的大作 ,以下還有人事室及前院長的大作 :

 

 

 

 

評審會、院長、人事室、誰說了算?到底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北榮只是這個國家的櫥窗,一些官員,為了多領一點納稅人的奉養,跪舔`在所不惜,這個國家司法是承奉上意詮釋,是可以理解的 !

民智未開的年代,臭老九士大夫膨脹詮釋儒學,說什麼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的爛哲學,誑騙平民,就是封建。「五四運動」應該反封建」,不該「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應該反封建,不該「批孔楊秦」。五倫,十義清楚詮釋倫理是人與人對等往來互信互重的道理,道家「無為而治」,是指權勢不能不須不必維繫既得權益用教條去框架人民思想,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欲矩」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自由自在而不會傷及人的境界而不是「無法無天」 。孟子更定義了君臣倫理往來的對稱因果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滕文公上》。論理與封建的區別在倫理如太空梭, 載往載回, 而封建如導彈有去無回吐嘈王拿現身說法,將唾液吐在現代封建者的嘴臉之上, 這些糞土,只會儒騙」 ,與他們講道說儒,是對牛彈琴,浪費了我的唾液吧?!

 

2012/10/10      寫於101年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