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就是慾望,不會因富貴或貧賤而有大小之分,只要失控,就是一把火,燒光為止。

英作家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大家比較熟習,另二戲劇「奧賽羅」、「馬克白」比較少人討論,這四大悲劇都是以宮庭 為背景描述集富貴權勢於一室製造痛苦悲哀的工廠

      今天吐嘈王閒聊「馬克白」這齣描述因慾望失控而引起的悲劇:

「馬克白」是個有野心的將軍(影射所有人),一次凱旋班師的路上,一個女巫預言他將被封爵,將來也會有帝王之命,女巫的預言,點燃了他的慾望火苗,這慾望火苗,像粒種子,在他心中發牙、成長、茂盛,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終於當了公爵,還心不滿,殺了國王,自己稱帝。

女巫的預言,人的「慾望」就像身體上的癌細胞,它不一定「非發做不可」,但一旦「點燃」了,就是一場大火,「燒光為止」。令讀者感到有無比小說張力的二幕是這樣:

一、    馬克白在宴會中,殺了國王「登肯」,自己如願當了國王,但也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心靈的

二、    馬克白做了虧心事,成天心神不寧,但心狠手辣的妻子卻說:「我的手和你一樣被血染紅,但我的臉卻不像你一般蒼白」。

故事本該結束,但莎翁就是要擴張人的慾望好比黑洞,刺殺國王自己稱帝只是野心的開始馬克白為了要避免自己的命運免於和「登肯」一樣,聽從妻子的慫恿,殺了他自以為是威脅的昔日戰友「班克」,但「班克」的孩子,逃亡外國,「馬克白」又開始日覆一日的擔憂:「班克」的孩子會回來報仇,、、、、「慾望」驅逐了自信、信人的善良之心,卻引來「見疑就殺」的暴戾,最後妻子瘋癲,自己也戰死於眾叛親離的「革命人潮」。

         莎翁描述「馬克白」(其實就是人)因野心而墮落,本來他尚有一絲絲懦弱(婦仁)之心,但他有「無毒不丈夫」的妻子(其實 就是共犯結構),相互取暖,鼓足勇氣,不肯悔罪,甚至墜入人性幽暗無底的深淵。那種慾望追逐、罪惡、用更大的犯罪來填補先前較小犯罪的心虛莎翁預言「古今『英』外」的宮廷人物,反覆演這「馬克白」這齣戲,履見不鮮!而且會繼續!

         一個三級貧富的孩子,考上台大法律系時,他自己、他的母親,會如何想像5年、10年後,他們將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做夢都會笑,不是嗎?當自己的孩子娶了富家千金時,夠聰敏的母親,應該可以聽到「悲哀」序曲,開始演奏了,當自己的孩子進入「宮廷」時,夠聰敏的母親,就要有「失去兒子」的準備了!

       一個從小奮發讀書的孩子,考上台大醫學院時,他自己、他的母親,會如何想像5年、10年後,他們將會過什麼樣的光宗耀祖,門第生輝日子?做夢都會笑,不是嗎?當自己的孩子娶了第一千金時,就認定:「從此以後,一帆風順」?夠聰敏的雙親,應該為「可能難以下」的宴席既將開始,做好心理準備。豈能用「兒子」換「富貴」!「花得來」?

         當年考上第一學府的法學院、醫學院、取了富家千金甚至第一千金,羨煞多少人的幸運?怎麼會成悲劇收場?慾望就是慾望,不會因富貴或貧賤而有大小之分,只要失控,就是一把火,燒光為止。從某一角度,陳水扁的家庭,難到不是演一齣悲劇

      「得失同時存,在只是我們參不透」,正如易經八卦圖中的太極圖,原本一個圓,一半黑,一半白,黑中有白點,白中有黑點 ,是幸,是不幸,自已去修行。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樂極易生悲,得意忌忘形!說的容易啊!

                 11th Nov.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