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經濟」專家,一時也說不清楚甚麼是經濟?但不重要,反正用專家的工具「景氣指標、GDP」來簡單解釋「後疫情時期」救經濟政策。

     當今世界經濟理論都拿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做模型,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專家認定「經濟好壞的指標」:1、國內生產毛額(GDP)2、國民生產毛額(GNP),兩者都是「反映經濟力的指標,數值愈高,代表景氣愈好」。我就把它當數學定律(其實不是,只是理論)「背下來」相信它是對的,至於GDPGNP兩者差別?為什麼是經濟指標?也別管,因為我和政府官員一樣,把「理論」當成已經是有效的解題工具,不是要證明「理論」是保證有效的。

     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經濟景氣好壞用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表示(另一個GNP就不談)國內生產毛額(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進出口貿順差從此公式可知,政府發消費券、三倍券、買電器產品補貼、旅遊補貼、買汽機車補貼、、、的預算都是政府支出,而人民拿到這些「券及補貼」後,到市場交易,等同通貨流通,就是消費,所以政府發放消費券、三倍券結果都是使國內生產毛額GDP升高(另外是增加公共及企業投支、增加進出口貿易順差在此不提),政府這種「聖誕老公公」行為是救「國內生產毛額GDP」(振興經濟),不是「救貧窮」, 這一點非常重要。台灣人民有多少人搞懂?搞懂了蘇貞昌就不會幫你搞不懂。

    「後疫情時期」,全世界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總GDP都成筆直下降,也就是經濟景氣都明顯衰退(未開發國家國內生產毛額本來就少,所以不明顯),國家為了提高GDP,也就是增加國家收入或人民收入,政府發消費券、三倍券、買電器產品補貼、旅遊補貼、換汽機車補貼、、、 給人民,鼓勵人民到市場消費,依上述公式,國內生產毛額GDP就會乘數增加。

     台灣人民搞不懂不打緊,舒困金發放,行政院長蘇貞昌拿著撞球桿嘶喊:「賣玉蘭花的、馬路舉牌的、流動攤販都可領、、、」,幫人民誤解是「救貧窮」,結果開朋馳的地主領到三薷元,賣玉蘭花的阿「罵」因拿不出證明而開罵!怪誰?主政者難到不知道:平時的「救貧窮」社會福利與經濟衰退時的「刺激景氣」是兩碼事?那為什要強調「低收入戶」可領?這就是「選舉宣傳」症候群作祟,露了餡。

    馬政府有夠「笨」,他發「消費券」,每個人均有3600元,乾淨俐落,但比起蔡政府的三倍券、買電器產品補貼、旅遊補貼、汽機車換新補貼、、、的乘數效應,差了一截,後者人民先要掏一筆錢,甚至為佔小便宜,掏更多大錢(比如舊車換新車,汽、機車各補貼2萬、5萬元,旅遊補助2千),才能拿到政府的津貼,蔡政府比馬政府「巧」多了,蔡政府得了便宜還賣乖,大肆宣傳3倍券比馬政府的消費券強:方便習慣用行動支付的人、方便習慣用塑膠貨幣的人、方便習慣用實體貨幣、、、設計了各種討好人民的方法,上述各種方法真的簡單,但聽起來「超複雜」的,都是是為了長時間持續的「政策買票」。只是蘇為了獲得各年齡的滿意度,康「納稅人」之慨,把「振興經濟」當成「囊括各階層選票」來宣傳。結果弄巧成拙,惹出民怨。

    馬政府消費券也好,酷碰券也好,三倍券也罷!都不會達到理論上的經濟GDP成長的乘數效用,這就要談到中西「經濟文化」不同,西方的「經濟文化」是以「消費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之一」的文化,簡單說就是努力工作的酬勞,是為消費。所以獲得工資100元,就是為了100元的消費享受,如果天上再掉下100元,那是老天再送我100元消費享受,我就要消費享受200元。因此在市場上的通貨因而增加,GDP就增加,所以西方所謂的增加GDP的刺激消費,其前提如上述。

    中國人的傳統「經濟理論」是「量入為出,未雨綢繆」的「節約儲蓄」文化,除非身上真的「一文不明」,天上掉下一文我就只能花一文,否則均貧的中國人,本來一天花5文錢消費,天上掉下5文錢,還是花5文錢消費,那多出來的5文錢,就「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中國歷史背景,窮困的歲月多。馬政府發消費券,當年GDP並未上升,就這個「儲蓄」文化使GDP公式失靈,儲蓄對GDP毫無貢獻,這就是中華民國政府不像美國川普直接把支票簽名寄給個人帳戶(他們不會存起來),而千方百計的叫你「趕快花掉」,不希望你存起來。

       振興經濟措施前有一「紓困貸款」措施,如獲得貸款,是無息的。除非萬不得已,中國人的文化是不願付利借貸的,但貸款免息,全世界的人,都會能貸多少就貸多少,懂得穩賺不賠的投資,就拿去投資,依上述GDP公式,就會增加GDP。但絕大部分中國人,不會拿去做沒有把握的投資()或拿到市場享受,這不是中國人傳統文化。但拿來轉存,賺點利息,不賺白不賺的無本生意,倒很符合中國人保守的「經濟理論」,所以「紓困貸款」政策,綜觀而言,對台灣GDP的成數效應是無效或極低的。

     馬政府的消費卷,已經證明:用政府政策增加總消費以提振GDP,在台灣是行不通的,蔡政府難道不知?我不相信!只是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搶搭「 振興經濟的順風車」,行「政策買票」之實。馬團隊的「巧」比蔡團隊,略遜一籌,但「笨」略勝一籌。尤其蔡政府的「買電器補貼、舊車(電、摩托、汽)換新補貼、國民旅遊補貼」,羨煞多少窮人?窮人哪有時間和金錢,動不動「買電器、舊車(電、摩托、汽)換新、哪有時間和金錢為了補貼去國民旅遊?」窮人消費力低,對GDP貢獻不大,所以刺激景氣的措施,政府不會真撒大錢給窮人,但會誘導富人掏出更多錢去貪便宜或投資(比如獎勵投資條例),所以「振興經濟的消費補貼」,給窮人的利比給富人的,少多了,就因為富人會加倍掏錢佔政府的便宜,而窮人連佔政府便宜的本錢都沒有。這一點窮人要有先見之明,就不會怨「不公不義」了!話說回來:「救GDP增加,透過租稅政策,窮人間接會得到經濟成長的結果,但如只發錢救窮人,GDP並不會增加,國家稅收就不會增加,社會福利相形見拙,窮人會有更長的苦日子。其實弱勢的福利補貼,政府本來有編列年度預算,蘇貞昌不該把「振興經濟」和「救貧窮」一鍋炒,引來弱勢「不滿足」的情緒,怪誰?

    理論歸理論,實務歸實務,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理論,極力張自由競爭制度是最佳的經濟調節機制,政府不應加以干預。這和凱因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成長,兩者分庭抗禮,大異其趣。總之,「振興經濟」一、不是「救貧窮」所以窮人別生氣,二、是不是真提能高GDP?人民也別指望景氣一定會回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和「窮民」都已經被政客騙了。 2020/06/07